在微信上看到关于历史街区黄岛路,四方路的议论,也勾起了我这个老青岛,一辈子从事城建和基建工作的联想。
黄岛路、四方路一带在我小时就是非常热闹的菜市场 ,除了菜,还有”大茅房“烧鸡、万福临糕点、华壹氏藥房、天德塘澡塘、饭馆子、杂货铺、布庄、成衣店……,日常生活用品应有尽有。江苏路、观海路、中山路、膠州路一带的居民买菜都到那裡。用现在的话讲不仅是社区,还是大居住区的生活配套区。理性来讲,城市建筑包括居住、经济、基礎设施、公共、环境建筑五大部分,这些现代城市规划的理念,从青岛的开埠起,就分得很请楚。青岛的居住建筑又分为别墅,独立住宅(公館)、公寓、平民住宅(包括无分户上下水设施的里院住宅),四方路黄岛路一帶就是平民住宅与商业建筑混搭的建筑群,这里的商业建筑是(楼)上住(楼)下商,内住外商,其街坊布局大致成40米x70米的周边布置格局,其外面的街道都在宽10米左古,地下的上下水设施健全,现在许多城市新建的小商品市场的布局与此相仿,从历史来说,我们早了近百年,应是先范,从功能需要来论现在都不可缺或,怎么看都不应当拆掉! 从当初的规划水平来看,青岛街区的建筑量与交通面积是匹配的,具体到这一地区,如果建筑量不增加,交通面积是足够的,或许须增加一些停车面积。这种区域的现代化及文明化再造,应是疏散多余的不成套居住的居民,增加现代功能,拆除院内的违章建筑,将这种周边布局的商业建筑全都用作经营,如果是餐饮菜市,可将院内作公共餐棚及菜棚,黄岛路一帶的低档公寓及里院,可改成文明的低档宾館及旅店等等。你别看现在不堪入目,就像灰姑娘一样,打扮好了一定是刮目相看。总之,此处建高档商场及增加住宅将增加城市负担,也会失去周边居民的衣食杂货的购买处,就像中山路已改造的商业一样,越高档越活不起来。还可以“东方菜市”及 “东方饭店”为例,东方饭店鹤立鸡群,星级酒店又显孤单,高不攀低不就,与金口路社区需要的“菜煤粮”社区配套不匹配,在其下的原本很专业的菜市(也是历史上较早的可以冠称的居住区配套设施),被挤到張店路外那么一点的公共绿地 ,还占路经营,既违规又髒乱差,与现代化、文明化相距甚远。所以,什么地方建什么建筑,建多少,是有科学道理的。四方路黄岛路不应再犯中山路及东方菜市的错,功能应是居住区的配套商业,任务主要是改变脏乱差,实现现代文明,方法也简单——减法,恢复历史原貌。不用欧陆风情,也不要明清古街,要的是历史风貌的现代文明。上海的《新天地》、新加坡的《牛车水》就不是高大上,而是高水平。
在中山路的美化中,最受争议的是行道树该不该刨掉,我倒認为,如果在四方路改造时,能拆出一方绿地不更好?地点选在“大茅房“对过那一方最好(德县路潍县路四方珞博山路围合地)那是一組典型的”棚户院“,迁走居民后全部绿化,地下可做停车场,与德县路地下商业街连接部分,也可做商场,充分利用地下空间,平战结合。将为中山路商业街及四方路商业区的绿化达标作出贡献,也真正地改善环境,增加商业购物的休憩之地,增加交通设施,补充一些城市功能。在那裡,还可在绿树丛中留一点“棚户建筑”,作个“民俗”展览点,叫人不忘我们的先人是如何生活的,别具情趣。有人会说,你这样做,经济上不划算,其实停车场及商场的效益就一定不差,另外别忘了,上海在廿多年前花几亿人民币硬是在市中心拆出上万平米的綠地,就是为了民生、改善环境而轰动一时。我们青岛不應也作出点事情来?这样,事儿肯定也会“闹”大了
三十多年了,旧城改造做了许多,我们应从中学得许多学问。旧城改造一定要尊重历史和城市功能,用现代化及文明化来赋予历史建筑及城区新的生命活力,不要一根筋光想挣钱,就知道拆旧建新,越建越多,增加城市负担,结果是适得其反。旧城改造减法是必须的。
对历史建筑保护一直有修舊如新,修舊如舊,修舊如初之说,我認为是修舊如初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