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实现了奇迹般的飞跃,对于这一奇迹的创造者——中国百姓来说,“勤劳”是他们最显著的特点。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中国人收入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放慢奔波的脚步,通过休闲享受幸福的生活。(《半月谈》2011年第17期)
休闲,让生活慢下来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惬意洒脱曾是古人的休闲理想。在当代,尽管高企的物价和激烈的竞争压力巨大,人们对这种悠闲生活的期待却没有改变。
在北京一家银行工作的柳思思最近喜欢上了在周末逛胡同。一到周末就约上朋友一起选条胡同,去拍拍照片、逛逛小店,慢慢走过探出挂着石榴的三两枝桠的斑驳院墙。
“之前做项目的时候每天都加班,忙得没日没夜。现在项目结束了,觉得应该放松一下紧绷的神经,给自己打打气。”柳思思说。她说跟朋友们一起,即便只是坐在街边的咖啡店闲聊也能够排解工作的压力和生活中的不顺心。
如今像柳思思这样开始注重休闲时光的年轻人越来越多,对于生活品质和幸福感的追求让他们乐于投身休闲去享受一种慢节奏的生活。
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教授马广海认为,过于关注经济收入的提高而产生的“工作——赚钱——消费——工作”的生活方式会影响人们的健康休闲和快乐生活。山东省旅游规划设计院院长陈国忠表示,休闲和劳动都是人们的基本权利,休闲并不是偷懒或浪费,而是为了更好地劳动,更好地生活。
8月初山东率先发布了国内首个国民旅游休闲纲要,并于最近在全省范围内启动了国民休闲汇活动,引导居民更广泛地参与休闲活动,推动休闲经济发展。
“休闲是人的权利也是本性要求,关系生活幸福指数和经济发展质量。”山东省旅游局局长于冲说,在发达国家人们的时间三分之一用于工作,三分之一用于睡眠,另外三分之一则是在休闲。休闲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发展阶段和水平的重要标志。同时,休闲也是生产力,它可以产生推动经济发展的原动力——消费。
在旅游城市泰安,休闲对于当地经济,特别是服务业的推动作用已经凸显。41岁的常恩通原本是泰安一家企业的职工,2006年下岗后便在泰山脚下的高王寺村开起了农家菜馆。他租了村民果园中的一个小院,在院里种果树、养花、养鸡、还挖了一个小鱼塘。每到周末、假期,不少市民就带着老人和孩子到他的小院里来,在凉棚和藤架下打牌、尝山果、品山味。
“这两年本地的客人越来越多,外地来泰安旅游的人也喜欢到我们这里来坐坐。一年算下来能挣个十多万呢。”常恩通说。
休闲成为生活质量重要考量
近年来,在多个机构发布的中国城市幸福指数排行中,排在前列的并非北京、上海、深圳这些经济发达城市,而是杭州、成都等以休闲生活闻名的城市。专家指出,人们已逐渐把生活品质作为衡量幸福感的重要指标。
“幸福是什么?我觉得幸福就是身体健康,就是能跟家人、朋友共度快乐的休闲时光。”柳思思说。
现在工作繁忙的柳思思每周都会抽一两天陪家人吃饭、散步,跟朋友一起运动。她觉得这让她的生活更充实、紧张的工作也显得更有意义。
在山东一所高中担任英语教师的陈恒被同事一致认为是“会生活、会玩的人”。他每天早晚都会跟爱人一起到公园散步,周末还喜欢到湖边钓鱼或去郊区爬山。“现在城市的公园、景区都整修得很漂亮,还对市民免费开放,多到这些户外的地方走走,不仅能锻炼身体,心理情绪也能得到很好的调节。”陈恒说。
不过他也提出休闲时间的不足也是开展休闲的一个重要限制。据《2010-2011年中国休闲发展报告》中对北京居民休假状况的调查数据显示,仅有66.90%的被访者曾享受过带薪休假,17.85%的被访者没有固定双休日。在当下激烈的竞争环境下,不少单位对职工带薪休假保障不积极,而员工则往往为了保住工作而“不敢休假”。
陈国忠分析,当前推动休闲经济发展,需要政府倡导休闲观念,不仅要提供大量休闲资源让人们“有钱有地方休闲”,更为重要的是要率先落实带薪休假制度,让人们“有钱有时间休闲”。
目前,山东省在国民休闲发展纲要中明确规定,将职工带薪年休假落实情况纳入同级文明单位考核、企业社会责任体系考核,鼓励职工根据个人意愿,灵活安排年休假时间,让休闲的权利得到有力保障。(记者 郑茜 刘宝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