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动态交流 科学普及 老有所为 组织机构 通知公告 文献资料
中老年人健康要过“九关”
双击自动滚屏 文章来源:青岛市老科技工作者协会秘书处   发布者:shiyi   发布时间:2008/12/31 11:24:37   阅读:2374
 

1、自由基伤害关  人在新陈代谢过程中,在吃进大量食物的同时,会氧化产生大量有害的体内垃圾自由基。自由基可诱发心脑血管、高血压、糖尿病等100多种疾病,对人体组织细胞具有杀伤作用,能破坏细胞功能,使细胞发生变异。自由基是造成人体衰老、致病的主要原因。人体虽然有许多抗氧化酶,具有清除自由基的能力,但到中年以后,体内的抗氧化酶逐渐减少,一些年龄性疾病也随之发生。因此,要多食抗氧化食物富含维生素CE和胡萝卜素,以清除体内自由基。

2、“三高”致病关  人在饮食中因多食高脂肪、高热量、高糖食物,导致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肥胖症,加快体内衰老的速度,扰乱新陈代谢规律,降低免疫功能,诱发各类疾病。因此,要合理饮食,荤素搭配,均衡营养,限食高糖、高热量、高盐、高脂肪食物,多食五谷杂粮、粗茶淡饭、蔬菜、水果以预防“三高”,增加有益健康因素。    

3、免疫系统功能衰退关   随着年龄的增长,以胸腺为主的免疫系统所分泌出的激素越来越少,致使免疫系统功能衰退,抵抗力下降,会感染一些因病毒引发的疾病,诱发各类疾病,甚至癌症。因此,要采取有效措施,增强免疫系统功能,增强抵抗力,维护体内稳定,为健康奠定扎实的基础。                                                        

4、内分泌紊乱关   人到中年后,由于不良生活、工作方式,无规律生活,饮食无节,过度劳累,心态失衡、精神抑郁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和加快人体和认知功能下降。内分泌系统如胸腺、甲状腺、肾上腺、性激素功能紊乱和失调,使体内发生对应性疾病,降低身体素质,损害健康。因此,要建立一个符合生理、自然规律的生活节奏,使睡眠、工作、饮食、锻炼在24小时内有正常的循环规律。坚持良好的生活和工作方式,增强内分泌功能,维持新陈代谢正常运转,预防疾病。

5、心脑血管硬化关   心脑血管在人体循环系统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氧气和营养的输送都依赖于心脑血管,但心脑血管硬化是许多疾病,特别是老年性疾病的致病原因,如冠心病、高血压、心急梗塞、脑出血、脑梗死等高危和突发性心脑血管病,都是致命性疾病。为防止心脑血管硬化,要限食含脂肪高的食物,多食新鲜蔬菜、水果,多饮水,多锻炼,增加运动量,软化血管,为心脑血管创造良好的运转环境。                            

6、心理失衡关   现在人们需要重视“病由心生”的问题。人的心理、情绪、感情受心理因素、社会环境、生存环境、工作环境、人际关系、社会关系、生活条件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心理因素是通过情绪活动而起作用的。良好的情绪能促进内分泌更多有益的激素和酶类,增强免疫力,对身体健康有促进作用;而消极的情绪持久发生,又不能及时调控,会引起神经系统功能失调,体内的化学物质改变,各器官、生理功能发生病态变化,新陈代谢紊乱,诱发疾病。因此,要心理平衡,稳定情绪,通过精神状态的调整,强体健身。      

7、睡眠失调关   良好的睡眠能促进健康。充足的睡眠除了能消除机体疲劳,恢复精神和体力外,还有利于增强抵抗力。但各种因素可引起睡眠失调(每晚低于78小时)。长期睡眠不足、失眠会对机体带来危害。使中枢神经系统变得活跃,抑制胰腺功能,使内分泌紊乱,胰岛素分泌量不足,免疫功能低下;而睡眠过多(每晚10小时以上)同样也有损健康。过多的睡眠会使神经中枢长期处于拟制状态,起床后便会感到头昏脑胀,精神萎靡不振,而且死亡率高于正常睡眠的人。充足的睡眠、均衡饮食、适当运动是健康生活的三大要素。因此,要加强睡眠管理,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保证充足的睡眠和睡眠质量,靠睡眠健身。

8生活方式关   饥一顿,饱一顿,超负荷工作,疲劳过度,精力不济,严重透支和损坏了健康。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只有用健康的生活方式来养护自己,才能保持健康,享受生命。

9、环境污染关   生存环境的优劣关系到人们的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目前由于各种原因造成的生存环境污染,是危害人们健康的重要原因。环境污染包括生态失衡,空气污染,水污染,城市工业废水、废气,汽车尾气,粉尘,家居装修释放的甲醛、酚、笨有害物质等,加快了恶化生存环境的速度,对人体造成严重危害,成为严重损害人们健康的杀手。因此,人们要远离污染的生存环境,净化生存环境,为健康提供良好的客观条件。

                                     —— 摘自《老年文摘》


【 字体: 打印本页 | 关闭窗口

主办:青岛市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 地址:青岛市市南区香港西路57号汇融广场5楼 电话:0532-82867359 0532-83860932
技术支持:青岛市科学技术咨询服务中心 鲁ICP备10024420号